中央气象台7月31日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高温极端天气不只是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都同时出现了。
要遏制极端高温天气的危害,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那就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是人类使用过多的化石燃料加剧了碳排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使用新能源和新技术,以减少碳排放。中国在解决核能发电的安全性技术创新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要遏制“全球热浪”就要努力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旨在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同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以内。要达到这个目标,全球碳排放需要在2030年底之前至少减低43%。
使用清洁能源成为遏制“全球热浪”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其中核能是一个重要选择,因为核能可减少碳排放。但是,正如宏观经济领域有著名的“不可能三角” 理论,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和跨境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能兼顾一样,能源领域也有“不可能三角” 理论。2016年,世界能源委员会提出,能源的社会公平性(廉价和普及性的能源)、能源安全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不可能兼顾。
实际上,能源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在今天更多的是体现为能源的公平性、普及性与安全性、环境可持续性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在能源结构上进行改革,或寻求新的清洁安全能源和可持续能源。
能同时满足能源的普及性和安全性这两个条件的并不多——水电和太阳能发电似乎安全,但是不稳定,不能满足使用的普遍性,而且由于水力发电要拦截全球主要河流,也会造成生态和环境问题。太阳能发电最近也被指其设备中的重金属有可能渗入土壤,造成长远的环境危机。
因此核能被视为是一种解决之道,既清洁,又有使用的普及性和可持续性,是一种长期可用的能源。但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让人们担心核能发电的不安全性。在此情况下,中国提供了一种兼顾能源的普及性和安全性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成效。
核能是一种经过多年使用被认为价廉且清洁的能源,只是安全性受到质疑。因此,利用新技术以保证核能发电的安全性也是一种能源创新。中国核电“华龙一号”工程就是在保障核电安全方面提供了经验和效果。
“华龙一号”在安全性上达到了新的核安全目标和需求,能抵御商用大飞机撞击、抗九级地震等,满足国际最高要求。华龙一号全景VR系统在全世界也是首个,对观察和维护核电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当安全性能解决之时,核电在普及性和缓解全球变暖方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在我国碳排放行业分布中,电力热力工业占比最高,电力系统“脱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福清核电项目中,“华龙一号”首堆示范项目装机容量116.1万千瓦,项目投运后单台机组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当地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仅此一项就能大大减排降碳。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至2060年,中国电力系统要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应达到90%以上,核电发电量应接近20%,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约20亿吨以上。
只要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安全性问题,核能源和其他非化石能源,如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都能为遏制“全球热浪”做出贡献。(张田勘)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数字化的消费生态系统将给消费带来新的提振 会成为新的潮流趋势吗?
- 相对数值高基数庞大 小镇青年正在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主力军
-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知识产权鉴定对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 “六大门派”企业纷纷盯上这一赛道 预制菜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 载柴油发动机等货物 双向对开的中越班列为物流降本增效打开了新通道
- 上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 影响有限无需过分恐慌 科创板的表现为股东们的“惜售”增添了底气
- 全球网购渗透率大大提高 海外华人华侨“反向海淘”推动国货出海订单激增
- 保供稳价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尽收眼底
- 成交额目前还不算高 我国碳交易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