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科技 > 正文
从“1”到“10” 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试验场”
2022-09-05 09:40:21 来源:文汇报

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产业,大学科技园一向被视为科研成果“孵化地”。

开园将满两年的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已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场”。从“先投后股”到“技术经纪人”,多项全国、全市首创从这里走出,着力破解资金、人才等瓶颈。截至目前,已累计落地企业202家,转化科技成果49项,其中今年新增落地企业79家,转化科技成果16项。

发现者:拿着订单找科学家

科研成果转化中,大学科技园犹如“接力棒”,聚焦从“1”到“10”的 突破。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准确识别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

除了负责运营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李宇阳的肩头还有一项职责,就是为高校和市场对接,“淘”出有价值的项目,也为推动转化创造机会。

他为团队定下规矩——保证每天有一顿饭在高校食堂吃。在他看来,只有“泡”在高校,才能与研究人员充分沟通,进而取得他们的信任,也才有更多机会第一时间发现有含金量的科研成果。

李宇阳说,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不是从专利库中搜出来的,而是跟专家们聊出来的。“国内外的专利申请机制不同,转化路径也需因地制宜”。

为此,环上大科技园开辟了一个新模式——“反向孵化”。也就是说,直接拿着产业需求订单寻觅能接单的科学家。以某废钢切割机器人项目为例,企业先有需求,再定向寻找拥有这项成果的科学家。李宇阳表示,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技术经纪人。作为科学家创业的“引路人”,他们既要懂技术、也要懂市场,关键是把企业需求准确转译给科学家,以最短时间促成高效对接。

链接者:“管家服务”贯穿全程

找到产业需求或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只是第一步,大学科技园还要善于链接各方资源。

上海橙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对此颇有感触。橙康生物落址于环上大科技园,其核心产品是新冠快检试剂盒,既拥有抗原的便捷度,准确率又接近于鼻咽拭子。今年年初,该产品获得欧洲CE认证,但在国内尚未取得国家药监局认证。就在产品上市只差“临门一脚”时,环上大科技园等相关部门靠前发力,为企业顺利对接到仁和医院,顺利采集到临床数据后,产品上市之路大大缩短。

链接应用场景,也链接生产空间。以一家攻坚无人机领域的航空科技公司为例,其研发的油电混合发电机,填补了产业链空白,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发展前景可观。但企业亟待合适的室内试飞空间。为此,园区积极协调场地资源。

环上大科技园外,宝山区还吸引集聚了一个大学科技园集群,主打“一园一特色”,围绕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布局,给予科学家更多选择权,挑选园区,也挑选合伙人。

转化者:“先投后股”激励科创合伙人

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涉及技术交易、企业孵化等“显性转化”;另一方面,也涉及创新教育、管理提升等“隐性转化”。

李宇阳联想到了一种成熟运营模式——技术转移中心。提供评测市场、概念验证、竞品分析、创办企业等全周期服务。不仅要与校内外不同类型主体联动,也需要各类功能性平台的有力支撑,包括中试场地、工厂车间等。

全周期服务,考验着大学科技园的运营能力。来自市人大代表的一项调研显示,在部分大学科技园内,租赁收入占比较高,而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有限,且需要担风险,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孵化能力。

添动力,关键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去年,宝山区率先探索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根据试点安排,大学科技园承担服务保障、持有企业股份、进行投后管理等职能。这样一来,大学科技园就成为高校的“科创合伙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机制优化还在加码。环上大科技园正与上海大学共同探索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一新模式。借由提高学院和大学科技园的收入分成比例,激励他们主动为教师分担压力。由此,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黏合剂”和“催化剂”,加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科研成果转化链路。(王嘉旖)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高校科研成果 专利申请机制 市场价值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